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杨柳依依

功到自然成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研究型教师并非高不可及  

2015-08-02 23:21:32|  分类: 教师素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教育星空《研究型教师并非高不可及》

研究型教师虽然为许多教育专家推崇,但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却始终认为成为研究型教师实在太难,他们列举的阻力或许普遍存在,但这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。

成为研究型教师阻力何在

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,成为研究型教师实在太难了。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面,其一是中小学教师自身研究能力不足;其二是学校缺乏科研氛围;其三是某些教育科研评价标准不尽合理。这些问题或许在各地普遍存在,但这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,在我看来,能否成为研究型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意愿和努力。

研究型教师并非高不可及 - 教育星空 - 教育星空

教师如果有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愿望,其研究能力的相对欠缺就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。教师的研究能力有高下之别,这是客观事实,但是每个人的研究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,它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加以弥补和提升。由于工作关系,我经常与一些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,或者为他们提供课题咨询和指导。我发现,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与研究能力之间的关系密切,善于学习的教师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研究能力。

教师如果有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愿望,学校科研氛围的缺乏也不会成为阻力。目前许多学校的确存在重考试成绩、轻教育科研的现象,这种情况短时间内恐怕难有大的改观。教师的研究如果出于自己的内在兴趣,甚至将教学研究视为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,学校领导重视与否,学校评价指标恰当与否,就不再成为问题。事实上,在许多应试教育色彩比较浓厚的学校,也有一部分教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,反之,在许多具有良好科研氛围的学校,也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研究上“颗粒无收”。

只要教师有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愿望,相关的不合理的教育科研政策也不会成为“天堑”。教师从事研究不必非要立项目、发文章或者获奖项,这些只是开展研究的外在因素。如果仅仅为申报项目而作研究,或者为发文章而作研究,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。很多人按高校研究者的标准去衡量中小学教师,片面追求标准化和形式化,过分看重立项、开题、中期考核、发表成果、结题等一系列程序,其实这些程式化的东西无益于推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。

对研究型教师存在认识偏差

教师研究的本质是什么?我们应该从增能和解放两个角度去理解。所谓增能,就是增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、理解自身专业实践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。所谓解放,就是教师要间断性地跳出琐碎的教育教学活动,以旁观者的姿态反观自身的专业实践,并以质疑和批判的态度审视强加于课堂上的各种规范和要求,进而创造出适合所在学校、班级的新的教学模式。

时下,一些中小学教师对研究型教师的理解有较大偏差,这种情形与人们对教育家办学的误解相似。说到教育家办学,人们动辄提及陶行知、晏阳初、陈鹤琴等先辈;说到研究型教师,人们动辄以论著等身的高校学者去衡量。

研究型教师不同于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者,其研究目的不在于进行理论归纳与提升,而在于拓展教育科学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,也就是说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。这类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,同时有较强的研究意识,并在教育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,对他们不能单以发表多少文章或者有多少论著出版来衡量。

有的地区或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,每学期都进行论文评选。论文评选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,但没有对教学实践的切身感悟,没有对教育难题的深入思考,高质量的论文从何而来?东拼西凑、缺乏新意的文章除了充数,意义何在?

在我看来,只要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,就可以称之为研究型教师,这是看待研究型教师的更为现实可行的标准。中小学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去研究自己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,在持续研究中改善自己的专业实践效果,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提升,就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。

研究型教师并非高不可及 - 教育星空 - 教育星空

怎样成为研究型教师

那么,中小学教师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?

首先,教师要有终身从事研究的意愿。教师偶尔开展研究并不难,难的是将研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态度,并在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坚持。许多教师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或者为了某种目的,如为了职称晋升、课程改革、提高教学效率等,开展过短时间的研究工作。当预期目标达成后,他们便终止了这项工作,这样的教师当然算不得研究型教师。

其次,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。在日常教学中,与学生互动中,与同行交流中,问题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,关键是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,还要善于捕捉和提炼。许多教师往往找不到需要研究的问题,还有许多教师看不起小问题,觉得问题太小体现不出研究的学术价值。其实,教师应当认识到,问题小并不等于价值小,微问题同样可以做出大成绩。

再其次,教师要有明确的方法意识。许多中小学教师缺乏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,这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,需要教研部门、学校和教师自己的共同努力。当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时,要知道如何收集资料和数据、如何设计研究程序,如何检验研究结果。中小学教师要熟悉基本或常规的研究程序,但不需要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固定的研究方法。

总之,研究型教师并非高不可攀的教育大师,成为研究型教师并不难。良好的学校科研氛围、合理的教育科研政策可以减少教师从事研究的诸多障碍,但最终仍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。

(来源:中国教育报 阅读原文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8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